1999年,发射了实践五号卫星,实践五号是中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科学实验卫星,是小卫星研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小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卫星在空间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实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近几年,我国研制的实践卫星系列陆续发射成功,在科学探测、技术实验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空间探测卫星
中欧合作的空间双星计划,是我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分别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它们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与欧空局磁层探测计划(以发射4颗卫星)形成密切配合的两个联合科学探测项目,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
探测一号于2003年12月30日由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送入地球赤道轨道,要探测近地磁尾区的磁层空间暴过程及向阳面磁层顶区太阳风能量向磁层中的传输过程。探测二号于2004年7月25日发射进入地球极地轨道。它主要探测太阳风能量和近地磁尾区能量向极区电离层和高层大气,以及电离层粒子向磁层传输的过程。
探测一号卫星设计寿命18个月,探测二号卫星设计寿命12个月,通过研制人员的努力,探测一号卫星延寿工作到2007年10月,探测二号至今仍在轨进行科学探测服务。两颗卫星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
返回式卫星
我国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至2006年,共发射了23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22颗。返回式卫星是中国航天实施的最为成功的计划之一。
我国返回式卫星经历了持续改进的过程。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容积7.6立方米,在轨飞行3-8天。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在第一代基础上,底部增加了一段高度为1.5米的圆住体,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卫星容积达到12.8立方米,在轨飞行达到15-20天。第三代返回式卫星在第二代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容积达到14.8立方米,在轨飞行达到17-30天。
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了大量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取得了多项成果,特别是2006年发射了航天育种卫星,有力地促进了航天育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