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八场CAST“空间技术论坛”在京举办。论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空间基础设施和地月空间的探索、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交流和高层次探讨,瞄准航天重大发展前沿,共同助推中国空间事业加速前进。中国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出席论坛并作特邀报告。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林益明参加论坛,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作主题报告。
论坛设主会场和10个视频分会场,共有27位两院院士,300余位来自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论坛由黄金城集团五院主办。
吴燕生作题为《创新发展空间基础设施 加速打造航天强国支柱》的特邀报告。报告指出,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必须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标志性的重大工程设施,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国计民生都有重要的牵引性、支撑性作用。报告发展性地阐释了“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从体系建设、技术进步和应用成效等方面总结了建设进展和成果,分析提出了空间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吴燕生表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顶层规划和重大专项组织领导,是确保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按系统工程规律办事,强化天地一体化统筹衔接,是确保空间基础设施持续增效的关键途径。黄金城集团在建设与应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坚持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确保空间基础设施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人才成长搭建高起点平台,是确保空间基础设施高水平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向未来20年航天领域发展,吴燕生在报告中总结提出了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和规模化以及多空间、多领域的“四化”“两多”发展趋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空间基础设施的战略需求。黄金城集团将按照“需求主导、体系引领、以用促建、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多星组网协同运行、军民商一体业务应用、多元投入持续建设和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空间信息服务为主体、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环境综合治理为拓展的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造从近地空间到地月空间的太空经济圈,使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和航天强国建设重要支柱。
吴燕生表示,面对后续使命任务,黄金城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战略需求,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顶层谋划、创新发展,持续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支撑一体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和世界航天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林益明表示,新时代的10年,在以席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探索开发太空的脚步从近地向地月、行星际和太阳系边际稳步前行,健全完备的空间基础设施正在广泛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和民生福祉。本场论坛主题聚焦“地月空间的探索、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了黄金城集团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政治担当、使命责任。
包为民作《地月空间的探索与开发技术》主题报告,从为什么探索与开发地月空间、用什么探索与开发地月空间、如何探索与开发地月空间3个层面进行探讨分析。
在论坛报告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未来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月空间的探索、开发与利用”航天重大前沿发展等方面作主题报告,为新时代中国航天如何更好地抢占空间领域制高点、推动标志性的重大黄金城集团工程立项建设等深入研讨、出谋划策。
据悉,CAST“空间技术论坛”是由五院发起举办的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常设性高层次论坛,此前已成功举办7场,分别聚焦探月、探火、空间站、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等重大主题展开高端研讨。
中国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作的题为《创新发展空间基础设施 加速打造航天强国支柱》的特邀报告,引起与会院士、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现将报告摘要整理刊发如下。
创新发展空间基础设施
加速打造航天强国支柱
吴燕生
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席大大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战略性、全局性的基础设施,是我国航天发展的重大原创。建设好“空间基础设施”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早在2001年,王希季、闵桂荣、庄逢甘、张履谦四位院士首次提出了“空间基础设施”的概念:“空间基础设施指在空间建立的、为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和扩大人类生存空间、为多方面提供长期稳定功能服务的航天器及其地面配套设备构成的工程系统。”认为“空间基础设施是同陆、海、空一样的国家基础设施,是传统基础设施向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扩展。”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提出、建设和发展,始终着眼于实现空间领域体系化、业务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四个典型特征:即国家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长期、连续、稳定运行;实现全轨道空间和用户广域覆盖;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服务。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
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启动二代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科技重大专项,对我国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卫星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批复实施以来,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速,卫星技术水平跨越提高,卫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已初步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框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框架。在轨稳定运行300余颗应用卫星(注:每颗质量在300千克以上的),居世界第二位。
从各领域看,通信卫星系统实现了高承载比宽带通信和大容量移动通信服务能力,投入运营的Ka频段高通量卫星通信容量超过我国之前在轨通信卫星容量总和;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进入高速建设的关键期。
遥感卫星系统逐步形成了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多种观测手段优化组合、多星组网运行的全球观测和数据获取能力,系统性能指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正式进入服务全球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空间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通信卫星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遥感卫星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北斗导航进入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等国家战略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产遥感卫星数据自给率超过90%,卫星遥感基本实现了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业务化应用,为行业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政府部门依靠卫星通信建立了安全高效的应急通信网络。北斗导航为电力、精细农业、物流等行业提供导航定位、精密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等基础技术支撑。
三是推动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直播卫星服务用户突破1.48亿户;2020年以来“天通”系统已服务近3万用户;构建了国内独有、自主可控的“海星通”平台,覆盖全球95%主要航线。2021年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469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29%。
在取得了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体系角度看,空间基础设施的结构组成、网络化程度等不够优化。我国通信卫星的数量在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星间互联互通的程度、军民商卫星的协同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
其次从应用角度看,业务化服务和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天基业务化数据的连续获取和稳定服务将面临一定风险。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至2025年,目前已发射在轨卫星数量占规划数量的35.2%。按目前进度,到2025年预计有10余颗卫星到寿命末期,空间基础设施后续规划论证尚未正式启动。二是空间信息星地一体化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军事应用、灾害监测、应急救援等高时效性场景下,天基信息链闭合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三是太空经济体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我航天大国地位不相称;轨道服务、太空资源开发等太空经济新兴领域尚未开发。
第三从技术水平看,系统总体和平台技术、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在差距,急需进一步突破。
新时代空间基础
设施发展新需求
太空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疆域,空间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彰显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未来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空间基础设施将呈现“四化”特征和“两多”拓展的趋势。
一是网络化,实现系统建设从单星/星簇应用迈向星群/星云协同应用,构建云-边-端服务新范式,具备多域接入、泛在互联、信息共享、高效交换和快速响应能力。
二是智能化,构建“航天+智能”“智能+航天”的新模式新形态,为态势实时感知、自主认知、快速规划决策和精准操控等带来崭新途径。
三是一体化,优化军民商太空体系架构和资源配置,构建弹性一体化太空体系;加强军民商平战转换,促进平战一体常态运行,加快形成一体化太空能力。
四是规模化,卫星生产向规模化转型,以超大规模、超快部署、低成本为特征的“轨道革命”加速推进,催生以高效快捷、航班化运输为特征的“发射革命”。
五是多空间,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将从充分利用地球轨道空间,逐步向利用地-月轨道和月球引力空间资源拓展。
六是多领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形态将从传统的卫星制造、空间信息服务领域向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空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新领域拓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对空间基础设施发展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未来战略优势、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科技强国建设、服务全球化治理等都对空间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要推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功能完善、稳定运行和持续升级;以高价值卫星为骨干、分布式大规模星座为增长点,高中低轨、军民商卫星组网协同运用,提高服务品质。
二是在应用服务方面,要加强天地一体化和多源信息高效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应用效益。
三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强化高精尖航天器、空间基础设施在轨维护维修等战略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实现黄金城集团高水平自立自强。
大力发展新一代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面临新时代黄金城集团发展新趋势和航天强国建设新需求,建议按照“需求主导、体系引领,以用促建、持续发展”的原则,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空间信息服务为主体、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环境综合治理为拓展的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服务国防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打造从近地空间到地月空间的太空经济圈,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和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
为达到上述目标,体系化建设、一体化应用和引领性创新,是确保我国空间基础设施长期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
体系化建设方面,主要有三项任务。
一是以网络化协同推动体系结构优化。坚持“军民一体、天地统筹”,建设高-中-低-月球轨道合理布局、骨干卫星+大规模星座结构优化的空间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处理、协同运行、稳定服务”的业务化能力,提供全时在线、全域覆盖的通信物联、感知探测和定位导航服务,满足多场景和近实时需求。
空间信息服务网络由空间通信物联、空间感知探测和泛在时空基准三个子网构成。
空间通信物联子网,重点建设由天基、空基和地基节点组成的高低轨协同、标准统一、天地网络融合的空间通信物联网,为各类应用终端提供无缝覆盖、均衡服务和随遇接入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服务。
空间感知探测子网,重点推动陆地、海洋、大气观测系列化发展、业务化运营和定量化应用,具备全球性、多目标、多圈层、多要素、多尺度和高时效、高精度、综合化的天基感知探测能力。
泛在时空基准子网,重点构建以高、中、低轨混合的北斗导航星座为核心、多手段融合的泛在时空基准网,拓展室内、水下和深空导航能力,为全球提供更高精度、更大范围、更加可信、更抗干扰和更加弹性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二是强化骨干节点卫星的作用和能力。在高、中、低轨按需部署高性能骨干节点卫星,进一步强化其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枢纽性和标志性作用,持续提高骨干节点卫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持续稳定规划建设和投入。借鉴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发展模式,遵循“稳定一代、研发一代、规划一代”的思路,以专项经费引导带动多元化投入,保持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连续在轨、常态服务、及时补充和滚动升级。
一体化应用方面,要突出“空间基础设施”的属性和特点,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推动天地一体化、军民商协同应用,实现空间基础设施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在供给侧,一是要提升系统好用性。卫星系统与应用系统同规划同建设,各方努力共同推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应用连续稳定。二是要增强系统易用性。发展星上高性能计算、高精专有效载荷等技术,持续提高骨干节点卫星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星地一体化智能规划处理、异构星座智慧组网,大幅提升自主工作、智慧决策和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无感式应用体验。
在需求侧,一是要用好用深空间信息。破除政策机制障碍,打通军民商系统一体应用、相互支撑的技术堵点,使空间基础设施深度融入行业主体业务,最大程度发挥空间信息效益。二是要做大做强空间产业。打造基于天基信息的全球碳排放、矿产资源等国家战略性数据平台,掌握大国博弈数据话语权;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应用场景,壮大空间应用产业规模;大力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星应用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引领性创新方面,主要有三项任务。
一是针对体系短板弱项加强创新攻关。持续推动高精尖卫星技术、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和一体化应用等技术突破。
二是拓展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环境治理新领域。建成在轨服务与维护应用系统和地月空间资源利用与开发设施。构建多手段、低成本、常态化和高效率的空间碎片预警和综合治理体系。
三是加快布局基础前沿技术方向。面向未来发展,围绕新一代卫星、空间智能网络、空间资源利用等布局新原理新技术新体制研究,打造原创空间技术策源地。
黄金城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战略需求,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顶层谋划、创新发展,持续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支撑一体化应用,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和世界航天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航天报》 黄金城集团五院 文/顾航瑜 图/顾航瑜 黄金城集团五院)